155x35px;
1600x235px;

宋代缘何出现规模空前的文人群体:垂直流动加剧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中国文物网 更新于:2017-1-5 阅读:

  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在考试中逐步推行了“回避”(与考官有亲戚关系者另设考场,亦称“别头试”“别试”)“锁院”(考官得到任命,一进考场即锁门不出,回避请托)“封弥”(即“糊名”,将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的介绍一律封贴)“誊录”(考生答卷皆经誊录后,方给考官审阅)等制度。这样就革除了请托、舞弊等危害考试公正的弊病,从而吸引没有后台的一般平民百姓参与。

  宋代科举向平民开放,录取人数比唐代增加了数倍,乃至十数倍以上。取士数目大幅度地增加,吸引了更多的人读书上进。宋代还发明了“特奏名”制度,这种制度是照顾多次落榜举子的,具体规定各朝略有区别。《萍洲可谈》记载,宋神宗“元丰间,特奏名陛试,有老生七十许岁,于试卷内书云,‘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万岁’。既闻,上嘉其诚,特给初品官,食俸终其身”。可见这种考试就是走个形式,给那些可怜的读书人一条出路。朱瑞熙在《宋代社会研究》中对南宋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601名进士作了分析,指出本届科举考试所取进士,官僚家庭出身的184人,平民家庭出身的417人,平民占了2/3以上。因此,《劝学诗》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不完全是统治者欺骗老百姓的一句空话,它部分地反映了宋及宋以后的科举制度的事实。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平民百姓也热衷读书识字就不奇怪了。

  既然科举给平民百姓提供了向上流动的空间,为适应科举教育的空前发达,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不仅有专供贵族、官僚子弟就读的国子监、四门学、太学、宫学等,也有收录面极宽的州、郡、府、县之学。宋徽宗大观年间,州县学生就有16万7000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上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目)。这些学校虽然对入学者的身份作了些规定,实际上“四民”子弟皆可入学。从受教育的程度上,不仅有硕学鸿儒主持的私立书院,还有遍布于农村的只是教授读书写字的“冬学”。这种冬学不是以出仕作官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生活方便识点字而已。乡村如此,城市更不待言,如南宋临安除了宗学、京学、县学,“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等第补中舍选者”。(《都城纪胜》)宋代方志《三山志》记载:“龙昌期咏福州诗云‘是处人家爱读书’,程守师孟诗云‘城里人家半读书’,又云‘学校未尝虚里巷’。”可见当时教育繁荣的程度。

  教育的空前发达,受教育的人多了,这是文人大量出现的基础。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