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九坛八庙 左祖右社——北京坛庙建筑及其文化价值

来源:前线网 作者:前线网 更新于:2019-12-19 阅读:

古人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坛庙建筑是都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礼治体系中尤其占据着核心位置。老北京民间向有“九坛八庙”或“五坛八庙”的说法,指的就是明清以来北京坛庙建筑的概称。

九坛包括天坛(内含祈谷坛)、地坛、日坛(又称朝日坛)、月坛(又称夕月坛)、先农坛(内含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位于北海内)。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位于故宫内)、传心殿(位于故宫内)、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已无存,现址为贵宾楼)、历代帝王庙、孔庙(又称文庙)。

坛即祭坛,东汉《说文解字》释为“坛,祭场也”,原义是指在铲除杂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灵的高台,所谓“筑土为坛,除地为场”。庙即宗庙,《说文解字》释为“庙,尊先祖?(mào,同‘貌’)也”,后人注称“古者庙以祀先祖”,“尊其先祖,而以是仪?之,故曰宗庙”。

作为与传统礼治密切相关的祭祀建筑,北京坛庙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其建城之始亦即周初“召公封燕”、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起,北京地区就按礼制要求,修筑了各类用于方国或郡城祭祀的地方坛庙。

据史载,早在春秋时期,燕国蓟城就修筑了带有祭祀意义的元英、历室。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驾幸蓟城时,也修造了临时性质的社、稷二坛。不过作为常设的国家祭祀场所,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坛庙文化,则应从北京逐渐成为都城的辽、金、元时期说起。

北京坛庙建筑

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坛庙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从后晋石敬塘手中获得幽州(今北京),当即升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北京由此拉开迈向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历史序幕,也开始了北京坛庙从地方向国家层面转变的步伐。作为辽代“五京”之一,燕京建有皇城及相应礼制建筑。

史书记载,辽代南京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此可视为国家祭祀建筑的最初滥觞。不过辽代燕京仅为陪都,不仅兴建的坛庙数量较少,祭祀礼仪也相对简陋,其重要性远不能与辽上京临潢府(今赤峰林东镇)相比。北京坛庙建筑的真正兴起,是在代辽而兴的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金中都从此成为北方多民族国家的真正首都。

金中都的城市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城的规划思想,不仅仿照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格局,在皇城左侧设置太庙,又大量增加符合儒家传统的其他礼制建筑,相继兴建南郊圜丘、北郊方丘,以及社稷坛、风雨雷师坛、高?坛、宣圣庙(即孔庙)等国家坛庙,在北京城市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都城坛庙建筑群。

1234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