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文物修复师樊再轩:伫立画壁旁 与时间对抗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11-22 阅读:

现在看来,早期的修复技术简单、粗糙,简单说来,就是两个字:“粘”和“钉”。为了让壁画不再脱落,修复人员用注射器打入胶质进行粘贴,或者把透明、轻薄的材料贴在病患处,再用铆钉固定。

就是这种看上去初级的操作,也需要对力度、方向的精密掌控。讲完了原理,示范了手法,各位老师鼓励樊再轩操作实践,但谨慎的他总是摆摆手,坐在石窟里,面朝着等待修复的壁画,盯着老先生们的每个步骤,一看就是一整天。

“不敢轻易动啊,非常脆弱了,碰一碰、蹭一蹭就掉地上,捡不回来,上千年的东西不能毁在我手上。”只有在中午的吃饭时间,洞窟里仅剩樊再轩一人的时候,他才敢在壁画前比划着操作,而这种难得的实践,也只发生在距离颜料层一二厘米处。

为了提高手的稳定度,实验室成为了樊再轩最常光顾的地方。如同一名武林中人,他把精力都放在凝神静气的基本功上,绷直了双腿,一手拿着注射器或者修复刀,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一个姿势,毫不动弹。

1982年,修复室全体人员前往莫高窟石窟群中的榆林窟工作,樊再轩首次展示了练习的成果,师傅们很满意,夸他“修得不错”。

千年石窟中光阴流转,悉心指导小徒弟的老先生们逐渐退出了一线,只有20多人的文物研究所,壮大为1600人的敦煌研究院。

曾经坐在壁画前的樊再轩身后,年轻人的梯队逐渐跟上,他们探查、加固、粘贴,同样的动作重复了成百上千次。

修复的成效却持续不了太长,过了十几年,莫高窟的神灵一个个旧病复发、隐没、离开。

毁灭的阴影在画壁间出没,樊再轩和同事们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相对完善的治疗方法呢?

一支“外国医疗队”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两年甘苦 81号呱呱坠地

1989年,美国盖蒂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开始国际合作,从1997年起,中外专家携起手来,为壁画病害寻找“药方”。

经过双方专家的细致调查,85窟成了实验洞窟。

世界最先进的保护理念、敦煌最有经验的修复人员在这里集结,他们试图找到一条治标治本的路径。

85窟是一个覆斗形的洞窟,中间的坛上,释迦牟尼和两个弟子阿难、迦叶注视着世人。四壁绘制的经变画中,善友太子于树下拨弄丝弦,祥云里飘荡着净土的箜篌和笙竹,反弹琵琶的作乐者腰肢曼妙,身披五彩的演舞人升空旋转,弥勒佛端坐于莲花宝座,满脸太平喜乐。

敦煌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中这样评价85窟的价值:“该窟规模宏伟,保存完整,幅面开阔,气势磅礴。壁画内容题材丰富,佛教各宗之图像在同一窟内杂处分布,五彩缤纷,布局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一种圆满、富丽、满壁生辉的艺术视觉效果。”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