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中国传统建筑高度有什么讲究?

来源:古建文化艺术 作者:古建文化艺术 更新于:2020-4-2 阅读:

汉代长安就兴建了不少“观”,《汉宫殿名》中就有临仙、渭桥等二十四“观”,洛阳也有“十八观”。陆机在《洛阳记》中记载:“官中有临高,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凡九观,皆高十六七丈。”

“观”这种建筑,最初是为了登高远望而修改建的,你要是生活在《洛阳记》中的汉代,走在街道上,两边高台高观林立,那感觉不亚于走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中。

其实“观”和“榭”一样,都是从古代的军事建筑上演化而来。这种建筑在军事上不叫“观”,而叫“橹”。《洛阳记》中就写道:“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这里的“楼橹”,就是一种在军事防御中,起到“登高远观”作用的建筑。那是一种建在高处的?望台,起到军事警戒的作用。在现在遗留下来的很多长城的敌楼上,还保存有这种“楼橹”。

在汉代以后,由于建筑上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转换,逐渐减少了依靠大量人力堆土营建高处的建筑了。木结构的发展使得利用建筑结构本身搭建高台成为可能。

由夯土向木结构转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种“由石到木”的转变竟然也过渡的非常精巧。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中记载了魏文帝曹丕所造的凌云台:“千秋门内御道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建造“凌云台”的过程:“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这段是说,建造陵云台楼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可魏明帝登上陵云台时,大概是台楼还在随风摆动,这可把魏明帝吓坏了。他下令用大木头支撑着它,可这一撑不要紧,大概因为四周的重量有了偏差,楼台一下子就倒塌了。

还有一种高层建筑,那就是塔。

“塔”来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堵坡”,音译自梵文的?????(stūpa)。

这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点式建筑,汉代时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塔”这种建筑形式。

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塔,是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佛塔,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见。足见当时木结构技术的先进。

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国建筑往高处延展的努力从未停止。那为什么到现在,高层建筑反而越来越少了呢?

1234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