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荆州文保:用双手接续二千年中华文明长流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5-31 阅读:

  从2003年开始,在成功进行小片实验后,荆州文保中心通过运用生物技术对锦袍进行了加固,目前已经可以折叠。接下来,还要对残破的地方进行修补,争取达到展出条件。

  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丝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文物是对文献记载最有力的佐证。

  但是,丝织品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出土文物之一。埋藏地下两千多年后,织物大多已经腐烂变质,即便幸存下来,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稍加触碰就会“灰飞烟灭”。

  如何保护修复这些来自二千年前的历史馈赠?吴顺清苦心研究了多年。

  直到2000年,他忽发奇想“反其道而为之”: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也就是找到一种微生物,让它们既可以“吃”掉丝织物里的有害物质,包括霉斑、结晶盐等,又不会对丝织物本身产生破坏。

  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不知培植过多少不同的菌种,他们终于成功实现用不同菌种解决古代丝绸修复和保存中的不同问题。

  2004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马山一号墓龙凤虎绣罗衣的两只衣袖,运用生物法进行了清洗加固。处理后,丝织物色彩丰润,质地柔软,可任意折叠,强度明显加大,安全有效地恢复了出土丝织物的各项性能。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鉴定认为,这是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是“开拓性、原创性的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5年,生物技术修复获得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运用这项技术,荆州文保中心还对故宫两顶清代乾隆九龙画伞和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一件丝织棉袍进行修复。

  迄今,荆州文保中心已保护修复纺织品500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荆州谢家桥楚国一号墓出土的丝绸棺罩(荒帷)。吴顺清团队花费3年多时间,将出土时粘连成一团“烂泥”的荒帷,恢复为色泽饱满、花纹清晰的精美丝织品,铺展开来面积达44平方米。

  修复室里,工作人员神情专注,一针一线对丝织文物进行修补,几位研究人员还用普洱茶进行反复调制实验。

  “这些文物太珍贵了,修补所用材料也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用化学品,我们尝试用普洱茶来染色。”吴顺清说。

  采访要结束了,饱看国宝级文物,诚然是一大享受。结识一批“国宝级”文保专家,是更大的收获。

  在业内已经扬名立万的吴顺清,现在却常说自己“越做越胆小”。文物修复个性大于共性,每接手一件新的文物,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年近古稀的吴顺清和他的团队还坚持在保护修复第一线,不断丰富和积累着经验。

12345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