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文物修复:连接古今的神秘通道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3-8 阅读:

  近来,各式文化主题节目走红,热议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开始回味过往电视荧屏中的同类型经典。近日,《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故宫古书画修复第二代传承人徐建华来济讲座,令这部于2016年初在央视露面、同年底重新剪辑成为同名电影的热播纪录片再度引发大众兴趣。讲座中,在故宫一待就是42个年头的徐建华,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读者再现了纪录片外,大殿门口那条狭长安静、红墙高起的甬道,以及他那仍然继续的修复路。

  传承,洗尽铅华的工匠精神

  多数人初识徐建华,都是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第三集里,一口京腔,面容微腴、头发花白,格子上衣外面套了一件旧衬衫,唰唰唰地往画上洒水,嘴里叮嘱着动作要领……作为故宫文物修复裱画科里年龄最长、资历最老的修复师,不少观众好奇他是怎么走上了这个外人看起来神秘色彩浓郁的道路,又是怎么一坚持就是40余年。对此,徐建华没有直说,却讲起了“故事”。

  1974年,第一次进故宫修复厂时,徐建华只有23岁,成为主持修复《清明上河图》的“苏裱”名家杨文彬的徒弟。对于师傅的最初印象,徐建华这样说:“修复的过程,他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这样的记忆,也让他第一次隐约感受到了这一行的不易。

  借由徐建华的回忆,不难发现,彼时的师徒并不像现如今印象里老师与学生的简单关系。那个时候,徒弟要做的远不止学习技艺这一件事,还沿袭着不少旧社会的规矩——既要懂得礼数,也要会基本的技能。“每天早上,不管师傅来不来,我都先把刀子磨好,工具准备齐;再把水给他沏上,师傅进门我就得给他开门……不然,师傅就会说 你这孩子太懒 ,其实都是在考察我呢。”徐建华笑言。

  当然,考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手头功夫上。杨文彬擅长的“苏裱”是装裱派别中的一种,细腻淡雅,修旧如旧。在清代,皇帝偏好这种装裱方式,所以,即便是初到故宫的时间里,徐建华跟随师傅接触到的也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比起画周的装潢,画心是重中之重。“师傅让我脱纸,从高丽纸到宣纸最后到连丝纸,连丝纸是竹子做的,没有一点拉力,我一脱,坏了,师傅过来责怪,其实也是在考验我,他拿着刷子刷点水,把纸弄平,再刷糨子,好了!”回想起初学艺的经历,讲座中60多岁的徐建华依然略显激动。

  就这样,徐建华从师傅那儿习得了各个朝代用纸特点和选纸方法,学会了各种装裱格式,托绫子、打糨子、做立轴、做册页。1977年修复《游春图》时,他已经能够作为主修杨文彬独当一面的助手了。徐建华回忆,当时,历经千年光阴的《游春图》绢帛早已失色,对胶的要求高,仅上胶固色便前后刷了3遍;至于画心背后露出的上千个“补条”,更是“一不小心 小人 的鼻子眼睛就没有了,所以揭一半补一半,涂上糨子,把它贴回去,再贴另一半。修补完算了算,一共用去七百多份纸条。”

123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