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泽俊:从辍学娃到古建筑名家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5-21 阅读:
柴泽俊介绍说,首先,在尽量不损伤画面精细部分的地方,把壁画分割成2到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画块,然后,预制与画块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装90度角铁。木板靠近画面一侧,根据墙面的凸凹不平,用旧棉花和拷贝纸加以铺垫,依附于画面上,即行揭取。
“揭取下来的壁画,四周用木板装钉,背面木框压牢,形成一个木箱,空隙部分用棉花填充压实,并标上编号。”柴泽俊说,箱子做成上下可通风,以防止壁画受潮。
为了防止壁画在路上受颠簸损坏,柴泽俊拉上手推车做了四次试验。“由于必须稳稳地走,去一趟要7个小时,今天去了明天再回来。最终摸索出将轮胎气压降低、车速减慢,才能使震动减到最小的经验。后来壁画用汽车前后运了400多趟。”
柴泽俊告诉本刊记者,从1962年下半年起,他们采取各种方法用了近4年时间加固和复原壁画。“搬迁中需要大量榆木,当时1000多方木材到风陵渡后如何运到永乐宫成了难题。木材是国家三大物资之一,既怕偷,又怕火。”柴泽俊说,当时一个工人出了个主意:用筏子从黄河里直接运输。“我们一直在黄河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忧心忡忡,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坐在木筏子上迷糊一下。”
永乐宫搬迁工程前后耗时8年,而柴泽俊仅在过年的时候回过两次家,“工程结束回到家里,孩子完全不认识自己了。”但他们的努力使珍贵的元代建筑和壁画得以完整保存,创造了中国壁画保护的奇迹。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柴泽俊回忆说,施工前期,也曾请外国专家现场勘察,根据外方的条件,仅揭取壁画一项就将耗费200万元,而柴泽俊和同事们整个将壁画揭取、复原才花了30多万元。
“整旧如旧”
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柴泽俊主持了对临汾魏村戏台、稷山青龙寺、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晋祠圣母殿等古建筑的修缮。他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使其“修旧如旧”、“修了和没修一个样”,成为古建筑保护的典范之作。
据了解,五台山南禅寺原有构件修缮后保持在90%以上,崇福寺弥陀殿保持在92%,而晋祠圣母殿原有构件保持了95%。“梁思成先生说‘整旧如旧’是比较理想的修缮原则,我很高兴能实践这一理念。”柴泽俊说。
1985年,柴泽俊来到朔州崇福寺,看到弥陀殿残损严重,决定予以落架大修。“但承担的风险很大,如果顺其自然任由它发展,管理者不用承担责任,而大修中一旦出现闪失,自己将声名俱毁。”但出于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天职,他还是决定抢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的弥陀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