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南京近现代建筑有望纳入保护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12-9 阅读:

  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注定了这座城市的特色是新旧文化交相辉映 CFP供图

  前不久,南京地铁5号线因为沿途有183处文物点,涉及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地铁5号线的选线规划设计上报国家文物局后,被国家文物局“暂否”,要求南京对所报“选线规划设计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改。南京的文保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好事,体现了“城建为文保”让步的观念。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多多。在一个举国大开发大发展的年代,在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在某一个集中改造开发的阶段,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也在不断地进步。

  城市需要日新月异,也需要文化品格和历史内涵。

  在南京,城建与文保最终从各执一词,走向了协商与妥协。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徐萌 马乐乐

  上世纪80年代

  南京第一次“摸”文化家底

  朱自清曾经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随后,南京市、区开展联动普查,查阅相关资料和座谈,制定保护规划。但是当时哪些是古董、是宝贝?人们的心里还没有谱。

  1984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南京也开始了对文化家底的搜寻、普查工作。当时,原本是小学老师的杨新华,被借调到雨花台区做文物普查工作。“当时,雨花台区做文物普查的,就我和王梅影两个。”王梅影年龄比较大,在外面跑的就是杨新华一人。当时的牛首山还比较荒,草丛一人多高,文物普查人员没有定位仪、没有手机,只有一个老旧照相机,杨新华每天带着馒头,背着一个破包,田野、山上到处跑,为雨花台区的文物建立“家谱”,之后,列入文保单位。

  也就是1984年,南京出台了第一版名城保护规划。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童本勤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当时的名城保护规划对南京的山水格局、历史格局,以及其中的历史文化资源,都确定了保护名录,划出了紫线保护范围,“当时南京属于全国第一批画出紫线规划的,而第一版保护规划提出大南京概念,在全国也很出名。”

  当时,公众对于保护文化遗存并不太理解。童本勤说,人们觉得南京老房子多,不够现代化,想在城市建高层建筑,“新街口金陵饭店成为必游景点,人们都要去旋厅鸟瞰南京城,而老房子、老建筑又老又旧,没什么用,我们想保还常常遇到困难。”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