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一名木匠成功“跨界”的40年——我在济南修古建

来源:百家号 作者:舜网 更新于:2021-11-18 阅读:

陈京堂,63岁,古建筑 修 复 匠人。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身灰布工装沾满了尘土。陈京堂手持毛刷,细心拂去一 面 镂 空“跑马板”上的灰尘。

这是一双普通的手,甚至极其“接地气”,黝黑、布满了干燥粗糙的纹路;然而这又不是一双普通的手,因为它曾经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这双手的主人——63岁的陈京堂,曾经是一名木匠,靠着精湛的手艺,一步步成为古建筑修复行业的能手。他参与过长春观、珍珠泉巡抚大堂、华阳宫古建筑群、泉城路高家当铺、府学文庙建筑群等30余项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改造工程。前段时间,“每年上万应届生报考故宫博物院想修文物”登上热搜。浪漫想象的背后,“修文物”的真实场景究竟什么样?

见到陈京堂时,他正在位于济阳区举人王村的卢氏旧居工作。这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群,由北洋军阀卢永祥回乡修建,距今有百余年历史。三进院落的格局,砖木结构的建筑,屋顶覆盖着传统灰板瓦,精美的雕刻纹样清晰可见。经过修复后的大宅院重现了往昔光彩,但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基调。

“如果能跨越时间跟古匠人对话,你最想问他们什么?”

“很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的?”  循着古人的工艺“照葫芦画瓢”

“修旧如旧”是文物古建筑一贯的修复原则,也是陈京堂一直以来的坚守。

陈京堂家在济阳区回河街道干鱼陈村,他原是一名木匠,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涉足古建筑修缮。当时,古建筑修缮专业人员不足,陈京堂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有着扎实的建筑维修经验,加上爱学习、肯钻研的劲头,最终成功“跨界”。

“跨界”的过程是艰辛的,陈京堂为此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古代建筑结构复杂,很多技艺已经消失,必须完全掌握古人的技术,才能对其下手修复。”陈京堂举例,斗拱和雕刻是古建筑修复中比较复杂的技艺。当初为了学好这门技术,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辗转借来多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看着生涩难懂的学术文章,一个字、一个词地“抠”。每学到一个技术点,便大量实践练习。比如斗拱制作既要用到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数学计算理论,还要凭多年累积的手法和眼法,保证古物修复中斗拱的原汁原味。外观、尺寸、比例都不能走样,这需要一遍遍练习和多年的经验积累。

对古建心怀敬畏 差一分一毫都不行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上世纪80年代末,济南珍珠泉巡抚大堂的金柱木质腐烂,需要进行修缮。这也是陈京堂接手的第一件古建筑修复工作。“紧张啊!那种心情到现在还记得。”“这不是一般的建筑,心怀敬畏,所以小心翼翼地。”

12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