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大都市的建筑密集如条形码,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更新于:2019-6-6 阅读:

“有时候生活在大城市真的很令人沮丧,我想展现的是他们的煎熬。如果不把这些展示出来,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得竟然如此糟糕。”迈克尔·沃尔夫曾对媒体这样感慨。

迈克尔·沃尔夫是一名1954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的摄影师,曾三次获得荷赛奖。今年4月,他在睡梦中逝世于香港长洲的公寓,享年64岁。

他最为知名的摄影作品,带有一种对大都市生活的拷问色彩。香港的摩天大楼,在他的照片中压抑、密不透风,日本地铁中的乘客,在他的镜头下,像是被关在罐头中的沙丁鱼。

“它们一点也不美”

迈克尔·沃尔夫早年曾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生活,后来在德国杂志《Stern》任驻香港的摄影记者。但他作为艺术家生涯的真正开端,要从2002年SARS侵袭香港说起。

2003年4月的一天,他的儿子放学回来,对他说:“爸爸你知道吗?我最好朋友的父亲昨天去世了。”他的妻子完全崩溃了,对他说:“我不能在这待着了,我要回德国去。”

迈克尔·沃尔夫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香港生活九年,却从未拍摄过这里。此前,他总是忙于去香港之外拍摄,回香港只是编辑图片。“我感到内疚。”他在一篇自述中这样写道。

最终,他选择留在SARS侵袭中的香港,并且拍摄它。那段时间,他每天早晨6点出门,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直到晚上6点,带着胶卷,回到暗房冲印。

《建筑密度#119》,2009年

(图注:《建筑密度#75》,2006年。迈克尔·沃尔夫最知名的系列作品《建筑密度》。摄影师裁掉天空和地平线后的画面仿佛无限延伸、永无止境。除了照片本身抽象鲜明的艺术形式,观看者更加好奇于隐藏在高密度建筑中的无数生命。)

SARS中的香港街头,人们戴着口罩,所有事物异常沉默。对迈克尔·沃尔夫来说,却是一段至关重要的时光。他在这期间找到了自己看待香港的视角:香港的高楼大厦。

起初,他只是拍摄摩天大楼整体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并未打动他自己。于是,他将照片中的天空和地平线裁剪掉,他照片中的建筑,从此看不到边界。在观看者的想象中,高密度的住宅大楼似乎在无限延伸和重复,给人一种压迫感。这在日后成为他最知名的系列作品《建筑密度》。

“(观看照片时)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可能5倍,可能20倍,甚至100倍。这种错觉确实传达了我们在大城市中所体验到的东西。如果你去上海、香港,或任何一个中国大城市,你就会感到如此巨大的密度。”迈克尔·沃尔夫说。

这些的照片看起来很抽象,乍一看,像条形码。看上一会儿,才意识到这是建筑。仔细观察,照片中人们的生活细节会浮现出来:阳台上挂着一条毛巾,一扇略微打开的窗户,或者有人的T恤挂在外面晾干。

123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