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丝路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保护和利用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4-26 阅读:

  【一带一路·寻访丝路上的文明薪火】

  【编者按】

  2000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旅”开辟了一条亚、非、欧文明交流互鉴的陆路大通道——丝绸之路。沿着这条通道,班超、甘英、鸠摩罗什、玄奘、马可·波罗、利玛窦等无数文明使者穿梭于东西方,完成了一次次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和友谊的传递。如今,驼铃声已经远去,黄沙也淹没了先行者的足迹,但丝路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成为见证丝路沿线国家人民友谊长存、民心相通的印记。今日,本报推出“一带一路·寻访丝路上的文明薪火”专题,让我们一起再次踏上古老丝路,共同续写人类文明交流史的传奇。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甘肃张掖。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身着不同服饰、口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或进行商贸交易,或进行参访交流,到处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那次共有17万人参加的各国人民的大聚会,后来被称为“万国博览会”,西域共有27国派使臣参加。

  “万国博览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悠久交往历史的一个生动注脚。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对这种悠久交往历史的再次印证。对丝路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保护、研究、利用,不仅可以深化对丝路历史的认识,亦可在文化层面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加强顶层设计,开发时考古先行

  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众多,仅“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这一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就有33处,其中我国境内22处。

  “但目前,我国对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深层次原因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未形成文保、规划、国土、交建、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说。

  为了让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建议先要做好考古这一基础性工作,因为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可以科学地为全面认识古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提供实物资料,也可以为展示、宣传文化遗产提供精彩的素材。

  我国某央企在中亚某国开采铜矿时,发现地下有一处佛教寺院遗址。一些西方媒体趁机炒作中国企业的开发破坏了当地的文化遗产,结果开采被迫中断,中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在袁靖看来,国家文物局要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我们的考古机构进一步介入境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的工作,在由我国的施工单位计划进行建设工作的地区先行做好文化遗产评估,必要时开展考古工作,树立对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23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