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标“小蛮腰”俯瞰广州,珠江两岸高楼林立,展现城市的繁华与气派。而高楼之外,城市中也有着一些历史街区和老旧房屋。近年来,广州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用“绣花功夫”实现老旧城区微改造,既提升街区居住品质、公共服务、文化活力,又让历史风情留存于此,实实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
长期以来,很多历史街区和古宅一旦成为文保单位,大多会迁出原住户,由政府出资修缮变成旅游点和纪念馆等,但参观者往往门可罗雀,最后落满灰尘。近年来,文物部门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的保护更强调留住原住民的“活态保护”。这要求,一方面要保留传统的建筑肌理和居住结构;另一方面,保留传统的社会形态,如邻里关系、社区组织等。鉴于历史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不仅是老房子等物质传承,还有街区生活形态等活态的传承。因此,政府鼓励文保单位的所有者根据文物法的相关规定自己出资修缮,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在里边生活。
目前国际上把历史文化遗产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的转型期间,能将前一阶段的文明创造视做必需传承的遗产,是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但这个进程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从国际性的《雅典宪章》(1933)、《佛罗伦萨宪章》(1981)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等国际公约中,可以看出,国际社会最先关注的是有形的物质性的历史遗存,主要是小型的地下文物到大型的地上的古建遗址等,后来才逐渐认识到历史街区和古宅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中国有不少古镇和历史街区在历史上都曾辉煌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体现在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和环境细部上。如当年北京进行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时,特别强调对街区肌理的保护。对所有胡同两侧四合院的房基线都不能改动,从而保证了街区传统的肌理和空间尺度上不遭到破坏。
安徽黄山屯溪老街两侧传统立面总体上保持了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但也一度出现业主翻建时,搬用浙江东阳木雕手法的情况,与老街传统立面格格不入。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严格的奖惩措施,从而保证了街区历史的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要求对历史街区保护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一类历史街区是以重点文保单位为主,特色鲜明,如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福州三坊七巷等;也有一类是随着时代前进和城市需求,功能产生重大变化,如北京南锣鼓巷,由纯居住区发展成为文化休闲区,成都宽窄巷子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与名镇名村一样,功能转变,活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