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保护91岁老桥:“原封不动”还是“微调利用”?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3-2 阅读:

  2月19日,冰城哈尔滨以入春以来一场罕见大雪送别“文保斗士”、原《黑龙江日报》记者曾一智。翌日,国家文物局发来唁电,高度肯定曾一智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

  曾一智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微博,标题为“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我和霁虹桥将在天国的花园永远相聚”。围绕他心心念念的霁虹桥的改造争论由来已久。霁虹桥是“东方小巴黎”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如今这座91岁的老桥还承载着交通枢纽重任但已不堪重负。其桥下铁路即将为迎接高铁进城而进行改建,霁虹桥原高已无法保证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行。

  日前,国家文物局对霁虹桥保护改造工程给予正式批复。记者了解到,该局批复的方案是将霁虹桥原有(9+23+9)m三跨结构改为(11+22+11)m三跨结构,总跨度增加3m,桥长(两个桥头堡外侧距离)仍保持50.6m,桥宽仍保持28m双向6车道。同时为缓解霁虹桥交通“瓶颈”新建辅桥。

  争议还在继续。以曾一智为代表的文保志愿者认为必须对霁虹桥原封不动地保护,而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是在保护霁虹桥原貌基础上微调利用。

  历史建筑怎样才算“科学保护”?是必须原状保护,还是在尊重原貌基础上改造利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成员刘松茯认为:“对保护建筑而言,再好的外科大夫,也不如不做手术。”他认为,对文物的任何触动,都有破坏成分,都可能丧失文物自身历史信息。“文物最好提倡原地、原状保护,修复也是对文物的破坏。”

  “文物建筑保护目前的确尴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殷芳认为,保护建筑要进行加固才能保证安全,但当原有加固方法无法满足保护需要时,仍要具备可识别性,要让人能识别出后期修复部分。理想中文物保护达到更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像曾一智坚持的那样,尽最大可能原状保护文物。”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