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故宫“匠人危机”敲响技艺遗产警钟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6-12-14 阅读: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包工头找廉价民工。(12月11日《新京报》)

  几个廉价的民工居然逼停故宫修缮项目,乍一看令人费解:不就是包工头想节约人工成本嘛,大不了中止合同另雇用他人不就好了?其实不然,廉价民工参与文物修缮施工,放大了文物修缮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严重匮乏的尴尬。故宫博物院院长介绍,故宫原本有一套故宫建筑修缮匠人的培养和使用机制,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没有具备工艺、技艺的匠人修缮文物,修缮等于是破坏,其结果比不修缮更糟糕。故宫是国内文保单位的翘楚,尚且面临如此严重的“匠人危机”,对于全国众多的文物保护机构恐怕更甚。今年9月,媒体曝出辽宁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的有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这么一段沧桑的长城,因修缮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固然与地方文保部门履职不当有很大的关联,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怕也有像故宫一样,面临无法避免的“谁能修、谁会修”的“匠人危机”,遭遇着不修缮是放任损坏,修缮是野蛮破坏的“两难”境地。

  随着现代文明车轮的滚滚前行,古代建筑材料工艺、营建技术或已失传或者掌握者寥寥无几,可称为技艺遗产,一定程度而言,它们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而与日渐重视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无疑冷落了许多。故宫尽管曾经有过成体系的匠人培养模式,概括起来一是“师徒制”,二是“以事养人制”,但是总体并没有解决好规模、系统培养匠人的问题,也没有建立起有利于匠人体面从业的价值链条,到底走不下去。

  文物保护不能只针对文物有形的保护,文物所承载的技术工艺的保护事实显得更为急迫,这些技术工艺得以保留,不但能够延续文物的历史生命,而在现代被运用,更能丰富文物保护的内涵。或许许多文物已经濒临危机,急需修缮,但是与文物消失需要几百上千年相比,“匠人”传承断层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培养文物修缮方面的匠人,应当纳入到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予以通盘考虑。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