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青岛作家王磊出新书"年轮" 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6-11-23 阅读:

  近日,青岛市女作家王磊出版新书《年轮》一书,记录下她眼中的 “大美中国”、尤其是山东的民俗文化风情。

  三年时间采风民俗文化

  现在在青岛市文联的文学创作研究院从事编辑工作的王磊,为国家一级作家。曾出版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凝聚》《憧憬》《家完》等作品,她的作品特点是取材百姓之事,因此她常年深入生活实际。为了写作《年轮》,她用三年的时间走过京津沪,走过山东烟台、日照,以及青岛的民俗之地,将她眼中的民俗文化风情用文字的方式留下纪念。

  “我一边写青岛与山东民俗文化,一边关注着国内有名的民俗文化的保护状态。 ”采风过程中,给王磊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天津。 2015年,一个温馨的初春,王磊坐上西行的列车,走进中国民俗文化保存最好的城市之一——天津市,短短的几天的所感所听所知令她感到 “震撼”,在古瓷博物馆,她“宛如迈入了一所神圣的圣殿”,这座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七亿多片古瓷片建造的法式洋楼让王磊对瓷房子惊叹不已,也对总设计师张连志充满尊敬,她说:“我抚摸着瓷房子的每个角落,都令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应该拿出什么作品奉献给这些伟大而值得我们尊敬的收藏家和建筑师呢? ”在有异国风情的天津意式风情区,以及见证天津百年历史的鼓楼,都让王磊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历史感,也使她对山东、尤其是青岛的历史民俗文化更加着迷。在《年轮》第一辑中,她借用一句“我的眼里为何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为总标题,表达自己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保护文化遗产作家有责”


  2016年春节,王磊冒着严寒走进了民俗年味浓厚的青岛糖球会,采访非遗传承人、全国木版年画大家郭全生,记录了国家美术大师、山东省核雕专家田永剑,挖掘非遗第三代传承人、高氏糖球几代人的奋斗史;2015年小雪过后,她在青岛福山路2号参观主持了青岛刘武美术馆座谈会,触景生情,用报告文学的笔调,写出了七千字的对“钢笔画”的情思;具有传统民俗历史的端午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留存了几千年,两年前,王磊用对话和散文的形式书写了自己所理解的端午节的内涵,并将粽子比喻为一种包容精神;老沧口纺织记忆展细细描述了青岛百年纺织发展的历史承载。她表示,保护和传承国家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作家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上海的福州路,王磊为音乐书店、上海书城的书香气息流连,回到青岛,她特地去大学路重新回味那种感觉,走过绿树掩映下的一座座名人故居和中国海洋大学校门,王磊饶有兴趣地去探访了几家咖啡馆,在她笔下,“海之岸咖啡馆”里的两个小花狗很可爱,“不是和大黑狗斗,就是和主人欢,时时地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们……”“街角咖啡馆”因位置位于街角而得名,“纯手工制作的小点心是这家店的特色……”走到下午5点多,她准备到路西最南头吃饺子,“可是不巧门关了,我只好到了邻居的另一家,主人很实在,很厚道;厨师很开朗、很热情。我饿了,随便点了一份白菜饺子,要了一瓶崂山啤酒就边吃边喝起来……”王磊的文字透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从中也能看出她有一种像“山东好汉”的豪爽性格。

  为沙滩文化付出青春和汗水

  青岛老一辈作家侯修圃和孙延明为《年轮》一书撰写了前言,从他们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们对王磊最深刻的印象,是她25年不间断举办青岛沙滩文化节的坚持。

  1992年,青岛首届沙滩文化节举办,王磊是工作人员之一,到2016年的第25届,没有一届她没有参与张罗。作为青岛沙滩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沙滩排球、沙滩婚庆、沙滩拔河、沙滩毽球、沙滩绘画、沙滩摄影、沙滩柔道、沙滩武术、沙滩歌咏比赛等十几项工作都要她策划、安排、组织、布置。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她必须亲自去做才放心,连发送请柬这样的小事她也自己去送。有的文件要跑七八个单位盖章。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个角色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由于沙滩文化协会是民间组织,王磊本人只属兼职。这项活动并没有专项经费,每年沙滩节开幕的前几个月,王磊都得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有关单位去拉赞助、联系场地、落实出席会议人员名单、确定比赛项目的参加单位去外地拿纪念品等,都是她亲自去。 2013年,她又开动脑筋增加了首届赶海节和首届空竹邀请节。她常常说的一个词就是累,年年沙滩节,年年累,25年的“累”字拉成了一条长链。

  由于王磊在青岛沙滩文化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她受到青岛市相关部门的表彰,并获得了青岛沙滩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的证书。 2000年王磊出版报告文学集《凝聚》时,让老作家侯修圃写序,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她为沙滩节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如果沙滩节是岛城文化的一座丰碑,那么王磊就是雕碑的工匠。 ”作家锦河对王磊最深刻的印象则是,沙滩节总结会结束后,王磊掏钱给大家打的回家,有人不要钱“偷跑”,王磊就“不顾腰痛得厉害,一手捂着腰眼,一边追了出去……”

  常怀感恩与信仰之心

  认识王磊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大碗喝酒、不怕吃苦、重情重义的女子。王磊告诉记者,她1957年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潍坊市一家国营大企业的厂长兼工会主席,建国后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幼儿教师。王磊从小在家庭中就受到了良好的品质教育。王磊回忆,从自己懂事起,母亲就会经常给她讲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故事,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耳濡目染,她牢牢记住了,感恩父母、感恩所有曾经帮助和关心自己的人是做人必须有的高尚品质。父亲在“文革”中遭遇了不白之冤,在痛苦的日子里,是心胸开阔的母亲寸步不离地陪伴着父亲。 “文革”之后,父亲被平反,但只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因病瘫痪在床,一躺就是十四年,照料父亲和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在与哥哥姐姐一起帮助母亲撑起家庭的年月里,王磊身上渐渐积累起不怕困难的力量。她当过知青,做过教师,通过公开考试来到青岛,从报纸编辑到一位作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磊说,她心中一直忘不下“四心”——向往之心、憧憬之心、感恩之心、信仰之心。

  “山东的父老乡亲缔造了我成长的摇篮,青岛的一方水土使我浸润在风雨中的沙滩文化之中,使我坚强生长,勇敢成长,不管是东部的崂山还是黄岛的西海岸,不管是胶东的烟台还是沿海的日照,我都满含激情地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心血铸成文字。 ”王磊在《年轮》的第三辑中,写了她眼中“最可爱的人”——一系列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例如春夏秋冬常年奔跑在路上的普通出租车司机,那些常年在我家门口为了养家糊口摆地摊的麦岛路三姐妹,那些与我们风雨同舟的同窗好友,那些常年奉献社会、支持丈夫任劳任怨的姐妹,那些常年兢兢业业、守住寂寞、忠诚地坚守在中国文艺事业的人们……”

  青岛老一辈作家高稔秋读完王磊的《年轮》后,赞其作品充满“正能量”,他说:“时代既需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也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使人看到光明的作品。”他认为,王磊的《年轮》属于后者。他对纪念音乐家阎肃的散文诗 《我们也有风花雪月》极为赞赏。

  《年轮》下部将续写民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30万字的《年轮》,是王磊顶着腰痛的疾病创作出来的,三年中,她走过辽阔的大千世界,忙碌着沙滩文化节,常常只有深夜才有时间写作,她说,常常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再晚一点,天就亮了。她在前言《岁月静好》中写到:“十几年来,我在青岛市文联、市文学院领导的帮助下,在许多长辈朋友的鼓励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中,开始了文学写作的漫漫征程……我常常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地扪心自问:你尽到一位人民作家的职责了吗?良知和良心时时刻刻在鞭策着我。所以近几年来,我顶着腰痛等疾病把时间用在写作上,把大千世界、辽阔祖国、幸福青岛所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把亲情、友情、爱情所送给我的温暖和力量,用文字抒写壮美山河,用键盘敲击民俗文化,用心灵讴歌祖国故事。 ”

  王磊说,关于青岛民俗民风文化遗产保护的采访和写作还没有完成,未完成的部分要放在《年轮》的下部了。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