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徽州古建筑的“认保”故事

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6-4 阅读:

  “当时成交价格是9万元,你肯定觉得我们捡了大便宜吧。可那时,西递村民都认为我们疯了,花那么多钱买幢已经倒掉的破楼。”寒玉告诉《?望东方周刊》。

  这是十年前农民对古民居的估值。

  整修这幢古民居历时两年。寒玉夫妇把这里改造成一家仅有5间客房的客栈。

  然而,熙攘的游人,渐兴的商业,模糊了寒玉设想中的乡村生活,于是寻找新家之路再次开启。

  2007年左右,她来到了碧山,因为这里是自然村落,乡间的农耕生活原汁原味地留存着,祠堂祭祀、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踩莲船等乡土民俗依然延续。寒玉看中的房子,是一个占地两亩的院子,而要完成购买手续已变得繁琐。

  因为在2007年后,伴随着私人购买古民居在皖南的蔚然成风,政府部门相应的管控条例也陆续出台。

  但西递的“猪栏一吧”俨然成为黟县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县政府、文物局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交易,总价40万元,土地证、房产证齐全。政府愿意帮助我们,因为认可‘猪栏一吧’的改造。”寒玉说。

  又过了两年,她在碧山村的外围、近山口位置,购得第三幢老房子。

  这不是一幢古民居,是一个被废弃的油坊。寒玉购买时只是支付了土地费用。

  古建筑认领的纯公益性时代未到

  欧宁第一次到碧山村,是为探望自己18岁时的诗友寒玉。在此之前,他所有曾抵达的乡村不过是沿路风景,而碧山则却成为他旅途的终点。诗人对理想国的追索,诞生了“碧山计划”。

  “碧山计划”邀约了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乡建专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和音乐人等,与致力于乡土文化研究的当地学者、民间手工艺人和民间戏曲艺人进行广泛的沟通合作,共同拓展乡村建设的生存空间。

  这是文人保护古村落的方式。而皖南文保部门则建立了政策层面的保护体系。

  “古建筑认领保护模式始于2006年,当时受到动物认领保护的启发,希望唤起社会大众对公共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黄山市文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胡荣孙告诉《?望东方周刊》。

  经过两年准备,2008年黟县被选为试点。胡荣孙回忆,当时社会上有识之士和各类基金会对认领保护相对积极,但其认领周期较短,多数是1至3年,2010年前全部结束。这个阶段的认领属于无偿捐资修缮保护。

  2009年,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工程”,对101个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该项目历经5年,分为两期。同一年,黄山市出台了《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认领办法》),推动项目实施。
12345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网址:www.xadmhy.com;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平台(中国)百科全书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

Baidu
sogou